電影拉片的方式有很多種,中國和西方,以及不同的學術流派下,拉片子的方式也不太相同。但是總的來說,拉片子大體的流程是一致的,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一套完整的電影拉片子流程的正確步驟,給大家介紹一下電影拉片模板,以及如何正確的拉片子?
拉片子和觀看影片不一樣,不代表我們不需要完整的看完電影,因為宏觀上對整部影片有所了解,是我們拉片的前提條件。
試想如果我們對電影的故事背景,人物設定以及導演的拍攝目的都云里霧里的話,又怎么能合情合理的分析出導演視聽語言在影片里的作用呢?這里的“看電影”既是指完整的觀看完全片,卻又不僅僅只是看這么簡單。那么在這個拉片前的“準備步驟”中,同學們具體需要做些什么呢?
背景調(diào)查:在選定一部影片之后,我們需要適當?shù)膶λM行一些背景調(diào)查,其中就包括拍攝的年份;影片內(nèi)的時間和空間以及當時當?shù)氐南嚓P常識性知識;劇本改編自的漫畫/小說的相關資料(如果有)等等。
但一定切記要避免在觀影之前看到針對影片太過主觀性的分析和評價,這樣的信息很有可能誤導我們對影片的判斷,給我們植下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
實際上在業(yè)內(nèi)普遍倡導,即使是預告片,也最好不要觀看。因為預告片通常是為了在電影上映前制造熱度,營造聲勢的“商業(yè)手段”。并不能代表全片主旨和質(zhì)量。
觀看全片:在做完準備工作以后,我們就可以找一段完整、安靜且不被打擾的時間,來看完整部電影了。之所以這么強調(diào)觀影的“儀式感”,是因為相比捧著爆米花去電影院的消遣式娛樂觀影,我們在這里看電影還是要更正式,且具有目的性。
所以我們必須保證完整、投入的走到影片的情境中去,保持“沉浸且抽離”的態(tài)度。在這里的沉浸,不用多說,自然是觀影時認真且專注的態(tài)度。值得強調(diào)的是抽離,其實我們在看電影時,想要沉浸很容易,反而是想要抽離比較難。
抽離要求我們能看破導演的偽裝,不要被導演用來誤導觀眾的“騙術”(例如煽情、驚悚、反高潮等)牽著鼻子走,從而略微抽離出來。這樣才能透過現(xiàn)象去看到影片本身。如果說沉浸是一個合格的觀眾該做的事情,那么抽離就是把電影研究者和電影觀眾區(qū)分開來的關鍵。
筆記與觀后心得:記下筆記與心得在觀影時和觀影后都需要同時進行。首先在觀影時,我們需要在不需要暫停電影的前提下記下覺得值得拉片分析的“有料”片段,這一步也是我們觀影的真正目的。當然除了尋找拉片子的片段,我們也可以記下重要情節(jié),需要注意的關鍵線索等等。
而在觀影后,我們則需要根據(jù)觀影時記錄的筆記整理出一份完整的觀后心得。同學們不要覺得麻煩!這份觀后心得才是我們之后拉片真正有用的分析依據(jù)!因為剛看完影片,我們的思路還很活躍,大腦對影片的想法也最為新鮮,這個時候一定要趁熱打鐵的寫下自己覺得有趣的,值得關注的點。
包括但不限于隱喻與象征,色彩審美與影片主旨的關系,敘事結構手法等等,所有我們大腦中浮現(xiàn)的天馬行空的觀點,都可以作為觀后感被記錄下來。色彩審美、故事邏輯是我們在正式進入拉片子時不用過于重視的點,但是在前期的影片整體分析中,卻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我們前文所說,所有諸如劇本,表演,美術,音樂之類的裝飾,都是電影的“表象”。而真正支持電影骨架的,就是我們拉片時需要分析的——視聽語言。
俗話說,美人在骨不在皮,電影也一樣。無論表象做的多華麗絢爛,如果沒有一個堅實的骨架——也就是完整的視聽語言體系去支撐這些華麗的外衣,終究都不能被稱為一部完整、優(yōu)秀的電影作品。
最近奧斯金像獎提名火熱出爐,有九部優(yōu)秀影片榜上有名,其中昆汀這個好萊塢“老炮兒”的作品《好萊塢往事》榜上有名。昆汀被奧斯卡提名也算是最沒有爭議的眾望所歸。我們知道昆汀以“電影鬼才”著稱,他對電影視聽語言的運用既超以象外,又能得其環(huán)中。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入圍榜單
他的影片也非常適合電影制作專業(yè)留學的同學進行拉片分析借鑒。所以我們今天,就用他的代表作《殺死比爾2》中結尾處,女主角碧翠絲與比爾之間決定生死的博弈為例,向大家示范拉片的方式。
那么我們到底該怎樣開始拉片子呢?現(xiàn)在流行的拉片子分析模式一般是表格式的,就是根據(jù)景別,以表格項目為基準進行逐一的分析填寫。
電影拉片模板表格
上圖是自然光線在網(wǎng)上找到的一份較為標準化的電影拉片模板表格,現(xiàn)在的電影愛好者也基本都是根據(jù)這樣的思路來完成一部電影的拉片分析的。光是看表格,同學們可能會覺得概念有點抽象,那么接下來請跟隨自然光線的腳步,一起來看看怎么具體落實拉片分析到場景中。
電影《殺死比爾2》片段
第一個景別
拍攝采用的視角是仰角大全景;
視點是比爾的視點;
鏡頭運動為跟鏡頭運動;
實焦拍攝;
人物造型為淺藍色背心搭配同色長裙;
環(huán)境為比爾家中——美國西海岸莊園閣樓;
畫面內(nèi)容為碧翠絲走下樓;
涵義為銜接剛剛把女兒哄睡的溫情與找比爾決斗的殺氣;
背景音樂為流行歌曲《But it‘s too late to say sorry》;
臺詞則是碧翠絲和比爾閑聊談起她的鑄刀者,也是比爾的好友服部半藏;
時長為五秒。
第二個景別
拍攝采用的視角是俯角越肩鏡;
視點是旁觀視點;
鏡頭運動依舊為跟鏡頭運動;
實虛焦結合拍攝;
人物造型為翠碧絲為淺藍色背心搭配同色長裙,而比爾則是休閑西裝;
環(huán)境為比爾家中——美國西海岸莊園閣樓;
畫面內(nèi)容為碧翠絲走下樓的同時,比爾正在玩弄她的刀;
涵義是為雙方間氣場微妙的平衡下的暗流涌動做鋪墊;
背景音樂為流行歌曲《But it‘s too late to say sorry》;
臺詞則依舊是是碧翠絲和比爾閑聊談起她的鑄刀者,也是比爾的好友服部半藏;
時長為四秒。
分析完這兩個鏡頭,大家有什么感覺?是太長、太細致了嗎?是,但是這不是重點,重點在于太冗雜了。信息量太多太雜,會導致我們很難在其中抓住重點去研討。
所以就誕生了另一種,也是更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拉片方式——要素分析法。要素分析法是指以一個單一方面為出發(fā)點,分析影片的視聽語言。例如想學習拍攝角度和機位,就只分析總結片段的拍攝角度和機位特征;想學習場景布置,拉片時就只用分析影片的場景規(guī)律;想學習自然光的運用,就專門找喜歡用光的導演分析他的運用手法。
電影拉片模板
上圖就是以分析鏡頭語言為主的拉片模板,這樣是不是感覺瞬間清晰了很多?步驟也沒有那么繁瑣了。而且這樣具有針對性的單項拉片訓練,也更適合身為學生的同學們有目的性的提高。最后,還有一點值得同學們注意的,在拉片子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關注導演拍了什么,更應該注意到導演沒拍什么,為什么選擇不那樣拍。
依舊回到《殺死比爾2》的尾聲舉例,在碧翠絲快走下樓梯時,導演依舊選用了越肩鏡的視角,放棄了拍攝女主角的臉部表情特寫,轉而把鏡頭的實焦對準了收刀、放刀的比爾;盡管這一段劇情是由女主情緒主導的。這其中的緣故值得深思,至于到底為什么呢?自然光線在這里給大家留一個懸念,歡迎同學們在評論區(qū)踴躍討論!
我們今天為大家介紹了電影拉片模板,以及如何正確的拉片子?同學們在拉片分析時也應該找對適合自己的拉片方式。多角度、宏觀的拉片更適合已經(jīng)具有一定拉片及電影制作功底的資深玩家;而對萌新,以及對自己拉片需求比較明確的同學,則更適合從單一技法的要素分析法入手,有計劃地展開拉片。希望同學們都能掌握適合自己的拉片技巧,在電影行業(yè)的漫漫“長征”中無往不利,旗開得勝!
更多推薦:
本文均屬自然光線國際藝術教育團隊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允許不能以任何形式的商業(yè)轉載,如有發(fā)現(xiàn)必追究法律責任。